新职业将带来新的市场前景,为青年就业提供新舞台;新职业更催生新技能,拽着年轻人充电学习,不断向前奔跑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,“疫情突如其来,‘新就业形态’也是突如其来。对此,我们要顺势而为,让其顺其自然、脱颖而出。”新职业具有广阔前景,市场需求量和从业数量将呈现井喷式增长,为实现“六稳”“六保”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。
新职业是指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智能化、数字化、信息化工作模式。2019年4月,人社部发布13个新职业,包括数字管理师、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、电子竞技员、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。2020年4月,网约配送员、健康照护师、呼吸治疗师等16个新职业再次发布。近日,互联网营销师、在线学习服务师、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10个新职业又见发出公告。目前,仅数字化管理师从业人员已超过200万。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《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(2020)》显示,2019年以新业态形式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达到623万人、同比增长4.2%,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人、同比增长4%。国际数据公司(IDC)预测,到2021年,数字经济规模将达45万亿美元,全球数字经济的比重将超过50%。
相关调研发现,96%以上的职场人希望学习新职业,提升职业发展空间、涨薪、掌握新技能、掌握一门副业是职场人追捧新职业的主要原因。而相关新业态也普遍面临人才不足、人才结构欠优化、缺乏统一培训等问题。可见,新职业教育培训,是一个有待强化的弱项。
通过深化产教融合,新业态可以成为联系企业、行业、职业院校的重要支点。但是,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还难以满足新职业人群的技能需求,需要政府部门加力推动。面对新职业的不断涌现,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、课程内容上应调整完善,提升前瞻性,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紧密对接。一般来说,新职业对从业者的数字化能力有更高的要求,对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,客观上需要互联网平台、企业、职业教育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,共同构建产教融合的教育培训体系。
新职业从业标准须补上短板。要想让新职业为保就业做出更大贡献,除了引导、鼓励外,还应分门别类制定职业规范。虽然很多新职业尚不需要职业许可证,但从业者必须受到法律法规约束,不能利用职业工具任性而为。如“网红带货”,就需要一张责任清单,带货主播的角色定性,是广告代言人、导购、表演者还是其他角色,应有明确规定,因为这三种角色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不同的。从现行制度看,相关平台、经营者与主播的责任界定划分不明晰,导致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存在漏洞。只有完善制度,严格地管起来,新职业才能行稳走远。
改善新职业从业者的权益保障已成为当务之急。新职业因为用工灵活、形式多样,给现行劳动管理服务带来新挑战。如新职业人的社会保障,就存在空档。曾有消息称,“七成多网店员工没上社保”。尽管新职业大多属于自由职业,但社保权益也应打牢托底框架。这就需要制度创新,加快相关立法进程,为新职业织密社会保障网。只有解决其后顾之忧,新职业的延展空间才会更广阔。(张全林)
版权声明: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,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,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